close

四校:2020/10/06;13:11 最後修訂:2021/03/26;01:20


  夏禹,名曰文命。禹之父曰鯀,鯀之父曰帝顓頊,顓頊之父曰昌意,昌意之父曰黃帝。禹者,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。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,為人臣。

  當帝堯之時,洪水滔天,浩浩懷山襄陵,下民其憂,堯求能治水者,群臣四嶽皆曰鯀可。堯曰「鯀為人負命毀族,不可。」四嶽曰:「等之未有賢於鯀者,願帝試之。」於是堯聽四嶽,用鯀治水。九年而水不息,功用不成。於是帝堯乃求人,更得舜。舜登用,攝行天子之政,巡狩。行視鯀之治水無狀,乃殛鯀於羽山以死。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。於是舜舉鯀子禹,而使續鯀之業。

  堯崩,帝舜問四嶽曰:「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?」皆曰「伯禹為司空,可成美堯之功。」舜曰「嗟,然!」命禹:「汝平水土,維是勉之。」禹拜稽首,讓於契、后稷、皋陶。舜曰:「汝其往視爾事矣。」

  禹為人敏給克勤:其德不違,其仁可親,其言可信;聲為律,身為度,稱以出;亹亹穆穆,為綱為紀。

  禹乃遂與益、后稷奉帝命,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,行山表木,定高山大川。禹傷先人(父鯀)功之不成受誅,乃勞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,過家門不敢入。薄衣食,致孝於鬼神;卑宮室,致費於溝淢。陸行乘車,水行乘船,泥行乘橇,山行乘輂。左準繩,右規矩,載四時,以開九州,通九道,陂九澤,度九山。令益予眾庶稻,可種卑溼。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。食少,調有餘相給,以均諸侯。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,及山川之便利。禹行自冀州始。


冀州       既載壺口,治梁及岐;既修太原,至於岳陽;覃懷致績,至於衡漳。
         其土為白壤,其賦為上上錯,其田為中中。
         恆衛既從,大陸既作;鳥夷皮服,夾右碣石入於河。


濟、河為沇州   九河既道,雷夏既澤,雍、沮會同,桑土既蠶,於是民得降丘宅土。
         其土黑墳,其草為繇,其木為條。其田為中下,其賦貞,作十有三年乃同。
         其貢漆絲,其篚織文。浮於濟、漯,達於河。


海、岱為青州   嵎夷既略,濰淄既道。其土白墳,海濱廣潟,其田斥鹵。其田為上下,其賦中上。
         其貢鹽絺,海物為錯。岱畎絲、枲、鉛、松、怪石。萊夷作牧,其篚酓絲。浮於汶,通於濟。


海、岱及淮為徐州 淮沂既治,蒙羽既藝。大野既都,東原厎平。其土赤埴墳,草木漸包。其田為上中,其賦中中。
         其貢為土五色,羽畎夏翟,嶧陽孤桐,泗濱浮磬,淮夷蠙珠暨魚,其篚玄纖縞。浮於淮泗,達於河。


淮、海為揚州   彭蠡既都,陽鳥所居。三江既入,震澤致定。
         竹箭既敷。其草為夭,其木為喬,其土為塗泥。其田為下下,其賦下上(上雜)。
         其貢為金三品,瑤、琨、竹箭,齒、革、羽、毛。島夷卉服,其篚織貝,其包橘柚,錫貢。沿於江海,達於淮泗。


荊及衡陽為荊州  江、漢朝宗於海。九江甚中,沱、潛既道,雲土、夢為治。其土為塗泥。其田為下中,其賦上下。
         其貢羽、旄、齒、革,金三品,杶、榦、栝、柏,礪、砥、砮、丹,維箘、簬、楛,三國致貢其名,包匭菁茅,
         其篚玄纁、璣組,九江入賜大龜。浮於江、沱、潛、漢,逾於洛,至於南河。


荊、河為豫州   伊、洛、瀍、澗既入於河,滎波既都,導荷澤,被孟諸。其土為壤,下土墳壚。
         其田為中上,其賦雜上中。其貢漆、枲、絺、紵,其篚纖絮,錫貢磬錯。浮於洛,達於河。


華陽、黑水為梁州 岷、嶓既藝,沱、潛既導,蔡、蒙旅平,和夷厎績。其土青驪。其田為下上,其賦下中三錯。
         其貢璆、鐵、銀、鏤、砮、磬,熊、羆、狐、貍、織皮。西傾因桓是來,浮於潛,逾於沔,入於渭,亂於河。


黑水、西河為雍州 弱水既西,涇屬渭汭;漆、沮既從,灃水攸同。荊、岐既旅,終南、惇物,至於鳥鼠。
         原隰厎績,至於諸野。三危既宅,三苗丕序。其土為黃壤。其田為上上,其賦中下。其貢為璆、琳、琅玕。
         浮於積石,至於龍門西河,會於渭汭。織皮:崑崙、析支、渠搜,西戎即序。




導九山      汧及岐,至於荊山,逾於河;
         壺口、雷首,至於太岳;
         厎柱、析城,至於王屋;
         太行、恆山,至於碣石,入於海;
         西傾、朱圉、鳥鼠,至於太華;
         熊耳、外方、桐柏,至於陪尾;
         導嶓冢,至於荊山;
         內方,至於大別;
         岷山之陽,至於衡山,過九江,至於敷淺原。




導九川      導弱水 :至於合黎,餘波入於流沙。
         導黑水 :至於三危,入於南海。
         導河積石:至於龍門,南至於華陰,東至於厎柱,又東至於孟津,東過洛汭,至於大邳;北過降水,至於大陸;又北播為
              九河,同為逆河,入於海。
         嶓冢導漾:東流為漢,又東為滄浪之水,過三澨,至於大別,南入於江,東匯澤為彭蠡,東為北江,入於海。
         岷山導江:東別為沱,又東至於醴,過九江,至於東陵,東迆北會於匯,東為中江,入於海。
         導沇水 :東流為濟,入於河,溢為滎,東出於陶丘北,又東至於荷,又東北會於汶,又北東入於海。
         導淮水 :自桐柏,東會於泗、沂,東入於海。
         導渭水 :自鳥鼠同穴,東會於灃,又東會於涇,又東過漆、沮,入於河。
         導洛水 :自熊耳,東北會於澗、瀍,又東會於伊,又東北入於河。

於是九州攸同,四奧既居,九山刊旅,九川滌原,九澤既陂,四海會同。六府甚修,眾土交正,致慎財賦,咸則三壤成賦。中國賜土姓:「祗台德先,不距朕行。」

 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:百里賦納總,二百里納銍,三百里納秸服,四百里粟,五百里米。

# 甸服外五百里侯服:百里采,二百里任國,三百里諸侯。
# 侯服外五百里綏服:三百里揆文教,二百里奮武衛。
# 綏服外五百里要服:三百里夷,二百里蔡。
# 要服外五百里荒服:三百里蠻,二百里流。

  東漸於海,西被於流沙,朔、南暨:聲教訖於四海。於是帝賜禹玄圭,以告成功於天下,天下於是太平治。

  皋陶作士以理民。帝舜朝,禹、伯夷、皋陶相與語帝前。皋陶述其謀曰:「信其道德,謀明輔和。」禹曰:「然,如何?」

皋陶曰:「於!慎其身修,思長,敦序九族,眾明高翼,近可遠,在茲。」禹拜美言,曰然。
皋陶曰:「於!在知人,在安民。」
禹 曰:「吁!皆若是,惟帝其難之!」
    「知人則智,能官人;能安民則惠,黎民懷之。能智能惠,何憂乎驩兜?何遷乎有苗?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!」
皋陶曰:「然,於!亦行有九德,亦言其有德。」乃言曰「始事事。」禹曰:「何?」皋陶曰:
    「寬而栗,柔而立,愿而恭,治而敬,擾而毅,直而溫,簡而廉,剛而實,強而義,彰其有常,吉哉!」
    「日宣三德,夙夜翊明有家。日嚴振敬六德,亮采有國。翕受普施,九德咸事,俊乂在官,百僚師師,百工惟時。」
    「毋教邪淫奇謀。非其人居其官,是謂亂天事。天討有罪,五刑五用哉。吾言厎可行乎?」
禹 曰:「汝言致可績行。」皋陶曰:「余未有知,思贊道哉。」



  帝舜謂禹曰:「來,禹!汝亦暢言。」禹拜曰:「於,帝!余何言?余思日孜孜!」皋陶曰:「何謂孜孜?」禹曰:

    「洪水滔天,浩浩懷山襄陵,下民皆服於水。余陸行乘車,水行乘舟,泥行乘橇,山行乘輂,行山刊木。與益予眾庶稻鮮食。余決九
  川,致四海;濬畎澮,致之川。與稷予眾庶難得之食。食少,調有餘補不足;徙居,眾民乃定,萬國為治!」

皋陶曰:「然,此而美也!」



禹曰:「於,帝!慎乃在位,安爾止。輔德,天下大應。清意以昭待上帝命,天其重命用休。」
帝曰:「吁,臣哉,臣哉!臣作朕股肱耳目。余欲左右有民,汝輔之。」
   「余欲觀古人之象。日月星辰,作文繡服色,汝明之。」
   「余欲聞六律五聲八音,來始滑,以出入五言,汝聽。」
   「余即辟,汝匡拂余。汝無面諛。退而謗余。敬四輔臣。諸眾讒嬖臣,君德誠施皆清矣。」
禹曰:「然。帝即不時,布同善惡則無功。」
帝曰:「無若丹朱傲,惟慢遊是好;傲謔是作,無晝夜
頟頟;無水行舟,荒淫於家,因絕其嗣!」
禹曰:「余傷如是。余娶於塗山,辛壬癸甲(生啟),啟呱呱而泣,余不子,以故能成水土功。」
   「輔成五服,至於五千里,州十有二師,外薄四海,咸建五長,各導有功。苗頑不就善,帝其念哉!」
帝曰:「導吾德,乃汝功序之也。」

皋陶於是敬禹之德,令民皆則禹。不如言,刑從之。舜德大明。



  於是夔行樂,祖考至,群后相讓,鳥獸翔舞,簫韶九成,鳳凰來儀,百獸率舞,百官信諧。

  帝用此作歌曰:「敕天之命,維時維幾。」乃歌曰:「股肱喜哉!元首起哉!百工熙哉!」皋陶拜手稽首颺言曰:「念哉!率為興事,慎乃憲,欽哉!屢省乃成,欽哉!」乃更為歌曰:「元首明哉:股肱良哉!庶事康哉!」又歌曰:「元首叢脞哉:股肱惰哉!萬事墮哉!」帝拜曰:「然,往欽哉!」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,為山川神主。

  帝舜薦禹於天,為嗣。十七年而帝舜崩。三年喪畢,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。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,禹於是遂即天子位,南面朝天下,國號曰夏后,姓姒氏。

 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,且授政焉,而皋陶卒。封皋陶之後於英、六,或在許。而後舉益,任之政。

  十年,帝禹東巡狩,至於會稽而崩。以天下授益。三年之喪畢,益讓帝禹之子啟,而避居箕山之陽。禹子啟賢,天下屬意焉。及禹崩,雖授益,益之佐禹日淺,天下未洽。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,曰「吾君帝禹之子也」。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,是為夏后帝啟。

  夏后帝啟,禹之子,其母塗山氏之女也。

  有扈氏不服,啟伐之,大戰於甘。將戰,作甘誓,乃召六卿申之。啟曰:

    「嗟!六事之人,余誓告汝:有扈氏威侮五行、怠棄三正;天用勦絕其命,今余惟恭行天之罰!」

    「左不攻於左,汝不恭命!右不攻於右,汝不恭命!御非其馬之正,汝不恭命!用命,賞於祖;不用命,戮於社;余則孥戮汝!」

遂滅有扈氏。天下咸朝。

  夏后帝啟崩,子帝太康立。帝太康失國,昆弟五人,須於洛汭,作五子之歌。

  太康崩,弟中康立,是為帝中康。帝中康時,羲、和湎淫,廢時亂日;胤往征之,作胤征。

  中康崩,子帝相立;帝相崩,子帝少康立;帝少康崩,子帝予立;帝予崩,子帝槐立;帝槐崩,子帝芒立;帝芒崩,子帝泄立;帝泄崩,子帝不降立;帝不降崩,弟帝扃立;帝扃崩,子帝廑立;帝廑崩,立帝不降之子孔甲,是為帝孔甲。

  帝孔甲立,好方鬼神,事淫亂。夏后氏德衰,諸侯叛之。天降龍二,有雌雄,孔甲不能飼,未得豢龍氏。陶唐既衰,其後有劉累,學擾龍於豢龍氏,以事孔甲。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,受豕韋之後。龍一雌死,以食夏后。夏后使求,懼而遷去。

  孔甲崩,子帝皋立;帝皋崩,子帝發立;帝發崩,子帝履癸立,是為桀。帝桀之時(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叛夏)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,百姓弗堪。乃召湯而囚之夏臺(已而釋之)。湯修德,諸侯皆歸湯,湯遂率兵以伐夏桀。桀走鳴條,遂放而死。桀謂人曰:「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,使至此。」湯乃踐天子位,代夏朝天下。湯封夏之後,至周封於杞也。

  太史公曰:禹為姒姓,其後分封,用國為姓,故有夏后氏、有扈氏、有男氏、斟尋氏、彤城氏、褒氏、費氏、杞氏、繒氏、辛氏、冥氏、斟戈氏。孔子正夏時,學者多傳夏小正云。自虞、夏時,貢賦備矣。或言禹會諸侯江南,計功而崩(因葬焉)命曰會稽。會稽者,會計也。
 




 
  夏禹,名曰文命。禹之父曰鯀,鯀之父曰帝顓頊,顓頊之父曰昌意,昌意之父曰黃帝。禹者,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。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,為人臣。
---
  夏禹,名曰文命。禹之父曰鯀,鯀之父曰帝顓頊,顓頊之父曰昌意,昌意之父曰黃帝。禹者,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。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,為人臣。


  當帝堯之時,洪水滔天,浩浩懷山襄陵,下民其憂,堯求能治水者,群臣四嶽皆曰鯀可。堯曰「鯀為人負命毀族,不可。」四嶽曰:「等之未有賢於鯀者,願帝試之。」於是堯聽四嶽,用鯀治水。九年而水不息,功用不成。於是帝堯乃求人,更得舜。舜登用,攝行天子之政,巡狩。行視鯀之治水無狀,乃殛鯀於羽山以死。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。於是舜舉鯀子禹,而使續鯀之業。
---
  當帝堯之時,
水滔天,浩浩懷山襄陵,下民其憂。堯求能治水者,臣四嶽皆曰鯀可。堯曰:「鯀為人負命毀族,不可。」四嶽曰:「等之未有賢於鯀者,願帝試之。」於是堯聽四嶽,用鯀治水。九年而水不息,功用不成。於是帝堯乃求人,更得舜。舜登用,攝行天子之政,巡狩。行視鯀之治水無狀,乃殛鯀於羽山以死。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。於是舜舉鯀子禹,而使續鯀之業。


  堯崩,帝舜問四嶽曰:「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?」皆曰「伯禹為司空,可成美堯之功。」舜曰「嗟,然!」命禹:「汝平水土,維是勉之。」禹拜稽首,讓於契、后稷、皋陶。舜曰:「汝其往視爾事矣。」

  禹為人敏給克勤:其德不違,其仁可親,其言可信;聲為律,身為度,稱以出;亹亹穆穆,為綱為紀。
---
  堯崩,帝舜問四嶽曰:「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?」皆曰:「伯禹為司空,可成美堯之功。」舜曰:「嗟,然!」命禹:「
平水土,維是勉之。」禹拜稽首,讓於契、后稷、皋陶。舜曰:「其往視爾事矣。」

  禹為人敏給克勤;其
不違,其仁可親,其言可信;聲為律,身為度,稱以出;亹亹穆穆,為綱為紀。


  禹乃遂與益、后稷奉帝命,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,行山表木,定高山大川。禹傷先人(父鯀)功之不成受誅,乃勞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,過家門不敢入。薄衣食,致孝於鬼神;卑宮室,致費於溝淢。陸行乘車,水行乘船,泥行乘橇,山行乘輂。左準繩,右規矩,載四時,以開九州,通九道,陂九澤,度九山。令益予眾庶稻,可種卑溼。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。食少,調有餘相給,以均諸侯。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,及山川之便利。禹行自冀州始。
---
  禹乃遂與益、后稷奉帝命,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,行山表木,定高山大川。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,乃勞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,過家門不敢入。薄衣食,致孝
鬼神。卑宮室,致費於溝淢。陸行乘車,水行乘船,泥行乘橇,山行乘。左準繩,右規矩,載四時,以開九州,通九道,陂九澤,度九山。令益予庶稻,可種卑溼。命后稷予庶難得之食。食少,調有餘相給,以均諸侯。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,及山川之便利。


冀州       既載壺口,治梁及岐;既修太原,至於岳陽;覃懷致績,至於衡漳。
         其土為白壤,其賦為上上錯,其田為中中。
         恆衛既從,大陸既作;鳥夷皮服,夾右碣石入於河。
---

 禹行自冀州始。冀州:既載壺口,治梁及岐。既太原,至于嶽陽。覃懷致,至於衡漳。其土白壤。賦上上錯,田中中,既從,大陸既。鳥夷皮服。夾右碣石,入于海
---

 冀州既載,壺口治梁及岐。既太原,至于嶽陽。覃懷績,至白壤。賦上上錯,田中中。恆、既從,大陸既作。鳥夷皮服。夾右碣石,入河。
---

 冀州:既載壺口,治梁及岐。既修太原,至岳陽。覃懷績,至於衡漳。白壤,上上錯,中中。恆既從,大陸既作。島夷皮服。夾右碣石入河。
---

史記原文:禹行自冀州始。冀州:既載 壺口,治梁及岐。既太原,至于嶽陽。覃懷致,至於衡漳。
漢書地理:       冀州 既載,壺口 治梁及岐。既太原,至于嶽陽。覃懷績,至
尚書禹貢:       冀州:既載 壺口,治梁及岐。既修太原,至岳陽。覃懷績,至於衡漳。
拙者改為:禹行自冀州始。冀州:既載 壺口,治梁及岐;既修太原,至於岳陽;覃懷致績,至於衡漳。
---

史記原文:其土 白壤。 賦 上上錯, 田 中中,既從,大陸既。鳥夷皮服。夾右碣石,入于海
漢書地理白壤。賦 上上錯,田 中中。恆、既從,大陸既作。鳥夷皮服。夾右碣石,入河。
尚書禹貢白壤,上上錯,中中。恆 既從,大陸既作。島夷皮服。夾右碣石 入河。
拙者改為:其土為白壤,其賦為上上錯,其田為中中。恆 衛既從,大陸既作;鳥夷皮服,夾右碣石 入於河。


濟、河為沇州   九河既道,雷夏既澤,雍、沮會同,桑土既蠶,於是民得降丘宅土。
         其土黑墳,其草為繇,其木為條。其田為中下,其賦貞,作十有三年乃同。
         其貢漆絲,其篚織文。浮於濟、漯,達於河。
---

 濟、河沇州:九河既道,雷夏既澤,雍、沮會同,桑土既蠶,於是民得丘居土。其土黑墳,草繇木條。田中下,賦貞,作十有三年乃同。其貢漆絲,其篚織文。浮於濟、漯,通於河。
---

 、河兗州。九河既道,雷夏既澤,雍、沮會同,桑土既蠶,是降丘宅土。厥土黑墳,繇木條。田中下,賦貞,作十有三年乃同。貢漆絲,厥棐織文。浮于泲、漯,通河。
---

 濟河州:九河既道,雷夏既澤,、沮會同。桑土既蠶,是降丘宅土。土黑墳,繇,條。中下,賦貞。作十有三,乃同。貢漆絲,篚織文。浮濟漯,達河。
---

史記原文:濟、河沇州:九河既道,雷夏既澤,雍、沮會同,桑土既蠶,於是民得丘居土。其土黑墳, 草 繇  木 條。
漢書地理、河兗州。九河既道,雷夏既澤,雍、沮會同,桑土既蠶, 是  降丘宅土。厥土黑墳,  繇  木 條。
尚書禹貢:濟 河州:九河既道,雷夏既澤,、沮會同。桑土既蠶, 是  降丘宅土。土黑墳,繇,條。
拙者改為:濟 河為沇州:九河既道,雷夏既澤,雍、沮會同,桑土既蠶,於是民得降丘宅土。其土黑墳,其草為繇,其木為條。
---

史記原文: 田 中下, 賦貞,作十有三年 乃同。其貢漆絲,其篚織文。浮於濟、漯,通於河。
漢書地理田 中下, 賦貞,作十有三年 乃同。貢漆絲,厥棐織文。浮于泲、漯,通河。
尚書禹貢中下,賦貞。作十有三,乃同。貢漆絲,篚織文。浮濟 漯,達河。
拙者改為:其田為中下,其賦貞,作十有三年 乃同。其貢漆絲,其篚織文。浮於濟、漯,達於河。


海、岱為青州   嵎夷既略,濰淄既道。其土白墳,海濱廣潟,其田斥鹵。其田為上下,其賦中上。
         其貢鹽絺,海物為錯。岱畎絲、枲、鉛、松、怪石。萊夷作牧,其篚酓絲。浮於汶,通於濟。
---

 海岱青州:夷既略,濰、淄道。其土白墳,海濱廣潟田斥鹵。田上下,賦中上。貢鹽絺,海物錯,岱畎絲、枲、鉛、松、怪石,萊夷牧,其篚酓絲。浮於汶,通於濟。
---

 海、岱青州。嵎夷既略,甾其道。土白墳,海廣潟。田上下,賦中上。貢鹽、絺,海物惟錯,岱畎絲、枲、鈆、松、怪石,萊夷作牧,檿絲。浮汶,達泲。
---

 海岱青州:嵎夷既略,濰淄道。土白墳,海濱廣斥。田惟上下,賦中上。貢鹽絺,海物錯。岱畎絲、枲、、松、怪石。萊夷作牧,檿絲。浮汶,達濟。
---

史記原文:海 岱青州:夷既略,濰、淄道。其土白墳,海濱廣潟田斥鹵。 田 上下, 賦中上。
漢書地理:海、岱青州。嵎夷既略,甾其道。土白墳,海廣潟。      田 上下, 賦中上。
尚書禹貢:海 岱青州:嵎夷既略,濰 淄道。土白墳,海濱廣。     上下,賦中上。
拙者改為:海、岱為青州:嵎夷既略,濰 淄既道。其土白墳,海濱廣潟,其田斥鹵。其田為上下,其賦中上。
---

史記原文貢鹽 絺,海物錯,岱畎絲、枲、鉛、松、怪石,萊夷牧,其篚酓絲。浮於汶,通於濟。
漢書地理: 貢鹽、絺,海物惟錯,岱畎絲、枲、鈆、松、怪石,萊夷作牧,檿絲。浮汶,達泲。
尚書禹貢貢鹽 絺,海物錯。岱畎絲、枲、、松、怪石。萊夷作牧,檿絲。浮汶,達濟。
拙者改為:其貢鹽 絺,海物為錯。岱畎絲、枲、鉛、松、怪石。萊夷作牧,其篚酓絲。浮於汶,通於濟。


海、岱及淮為徐州 淮沂既治,蒙羽既藝。大野既都,東原厎平。其土赤埴墳,草木漸包。其田為上中,其賦中中。
         其貢為土五色,羽畎夏翟,嶧陽孤桐,泗濱浮磬,淮夷蠙珠暨魚,其篚玄纖縞。浮於淮泗,達於河。
---

 海岱及淮徐州:淮、沂治,蒙、羽其蓺。大野既都,東原厎平。其土赤埴墳,草木漸包。其田上中,賦中中。貢土五色,羽畎夏,嶧陽孤桐,泗濱浮磬,淮夷蠙珠魚,其篚玄纖縞。浮淮、泗,通于河。
---

 海、岱及淮徐州。淮、沂其乂,蒙、羽藝。大,東原厎平。土赤埴墳,草木漸包。田上中,賦中中。貢土五色,羽畎夏,嶧陽孤桐,泗浮磬,淮夷蠙珠魚,厥棐玄纖縞。浮淮、泗,達河。
---

 海岱及淮徐州:淮沂其乂,蒙羽藝;大野既,東原厎平。土赤埴墳,草木漸包。上中,賦中中。土五色,羽畎夏翟,嶧陽孤桐,泗濱浮磬,淮夷蠙珠暨魚,篚玄纖縞。浮淮泗,達河。
---

史記原文:海 岱及淮徐州:淮、沂治,蒙、羽其蓺。大野既都,東原厎平。其土赤埴墳,草木漸包。其田 上中, 賦中中。
漢書地理:海、岱及淮徐州。淮、沂其乂,蒙、羽藝。大,東原厎平。土赤埴墳,草木漸包。 田 上中, 賦中中。
尚書禹貢:海 岱及淮徐州:淮 沂其乂,蒙 羽藝;大野既,東原厎平。土赤埴墳,草木漸包。上中,賦中中。
拙者改為:海、岱及淮為徐州:淮 沂既治,蒙 羽既藝。大野既都,東原厎平。其土赤埴墳,草木漸包。其田為上中,其賦中中。
---

史記原文: 貢土五色,羽畎夏,嶧陽孤桐,泗濱浮磬,淮夷蠙珠魚,其篚玄纖縞。浮淮、泗,通于河。
漢書地理: 貢 土五色,羽畎夏,嶧陽孤桐,泗浮磬,淮夷蠙珠魚,厥棐玄纖縞。浮淮、泗,達河。
尚書禹貢土五色,羽畎夏翟,嶧陽孤桐,泗濱浮磬,淮夷蠙珠暨魚,篚玄纖縞。浮淮 泗,達河。
拙者改為:其貢為土五色,羽畎夏翟,嶧陽孤桐,泗濱浮磬,淮夷蠙珠暨魚,其篚玄纖縞。浮於淮 泗,達於河。


淮、海為揚州   彭蠡既都,陽鳥所居。三江既入,震澤致定。
         竹箭既敷。其草為夭,其木為喬,其土為塗泥。其田為下下,其賦下上(上雜)。
         其貢為金三品,瑤、琨、竹箭,齒、革、羽、毛。島夷卉服,其篚織貝,其包橘柚,錫貢。沿於江海,達於淮泗。
---

 淮海揚州:彭蠡既都,陽鳥所居。三江既入,震澤致定。竹箭既。其草夭,其木喬,其土塗泥。田下下,賦下上上雜。貢金三品,瑤、琨、竹箭,齒、革、羽、,島夷卉服,其篚織貝,其包橘、柚錫貢江海,淮、泗。
---

 淮、海揚州。彭蠡既,陽鳥居。三江既入,震澤定。篠簜既敷,夭木喬。土塗泥。田下下,賦下上。貢金三品,瑤、篠簜,齒、革、羽毛,鳥夷卉服,厥棐織貝,包橘、柚,錫貢。江海,通淮、泗。
---

 淮海揚州:彭蠡既,陽鳥居。三江既入,震澤定。篠簜既敷,草惟夭,喬。塗泥,下下,賦下上,上金三品,瑤、琨、篠簜、齒、革、羽、毛惟木。島夷卉服,篚織貝,包橘、柚、錫貢江海,達淮泗。
---

史記原文:淮 海揚州:彭蠡既都,陽鳥所居。三江既入,震澤致定。竹箭既。其 草夭,其木喬,其土 塗泥。
漢書地理:淮、海揚州。彭蠡既,陽鳥居。三江既入,震澤定。篠簜既敷,   夭  木 喬。土 塗泥。
尚書禹貢:淮 海揚州:彭蠡既,陽鳥居。三江既入,震澤定。篠簜既敷, 草夭,喬。塗泥,
拙者改為:淮、海為揚州:彭蠡既都,陽鳥所居。三江既入,震澤致定。竹箭既敷。其 草為夭,其木為喬,其土為塗泥。
---

史記原文: 田 下下, 賦下上 上雜 。 貢 金三品,瑤、琨、竹箭,齒、革、羽、旄  ,
漢書地理: 田 下下, 賦下上   。 貢 金三品,瑤、篠簜,齒、革、羽 毛  ,
尚書禹貢下下,賦下上,上 。金三品,瑤、琨、篠簜、齒、革、羽、毛惟木
拙者改為:其田為下下,其賦下上(上雜)。其貢為金三品,瑤、琨、竹箭,齒、革、羽、毛  。
---

史記原文:島夷卉服,其篚織貝,其包橘、柚 錫貢。 江海, 淮、泗。
漢書地理:鳥夷卉服,厥棐織貝,包橘、柚,錫貢。 江海,通于淮、泗。
尚書禹貢:島夷卉服,篚織貝,包橘、柚、錫貢。江海,達淮 泗。
拙者改為:島夷卉服,其篚織貝,其包橘 柚,錫貢。沿於江海,達於淮 泗。


荊及衡陽為荊州  江、漢朝宗於海。九江甚中,沱、潛既道,雲土、夢為治。其土為塗泥。其田為下中,其賦上下。
         其貢羽、旄、齒、革,金三品,杶、榦、栝、柏,礪、砥、砮、丹,維箘、簬、楛,三國致貢其名,包匭菁茅,
         其篚玄纁、璣組,九江入賜大龜。浮於江、沱、潛、漢,逾於洛,至於南河。
---

 荊及衡陽荊州:江、漢朝宗海。九江甚中,沱、涔已道,雲土、夢為治。其土塗泥。田下中,賦上下。貢羽、旄、齒、革,金三品,杶、榦、栝、柏,礪、砥、砮、丹,維箘簬、楛,三國致貢其名,包匭菁茅,其篚玄纁璣組,九江入賜大龜。浮江、沱、、漢,踰于雒,至南河。
---

 荊及衡陽荊州。江、漢朝宗海。九江孔殷,沱、𤅬既道,雲夢,土作乂。土塗泥。田下中,賦上下。貢羽旄、齒、革,金三品,杶、、栝、柏,、砥、砮、丹,惟箘、楛,三國名,包匭菁茅,厥棐玄纁璣組,九江納錫大龜。浮江、沱、𤅬、漢,逾洛,至南河。
---

 荊及衡陽荊州:江漢朝宗海,九江孔殷,沱潛既道,雲土夢作乂。土惟塗泥,田惟下中,賦上下。貢羽、、齒、革、惟金三品,杶、榦、栝、柏、礪、砥、砮、丹,惟箘、、楛,三邦厎名。包匭菁茅;篚玄纁、璣組;九江汭錫大龜。浮江沱潛漢,逾洛,至南河。
---

史記原文:荊及衡陽荊州:江、漢朝宗海。九江甚中,沱、涔已道,雲土、夢為治。其土 塗泥。 田 下中,
漢書地理:荊及衡陽荊州。江、漢朝宗海。九江孔殷,沱、𤅬既道,雲夢,土作乂。土 塗泥。 田 下中,
尚書禹貢:荊及衡陽荊州:江 漢朝宗海,九江孔殷,沱 潛既道,雲土 夢作乂。土惟塗泥,田惟下中,
拙者改為:荊及衡陽為荊州:江、漢朝宗於海。九江甚中,沱、潛既道,雲土、夢為治。其土為塗泥。其田為下中,
---

史記原文: 賦上下。 貢羽、旄、齒、革, 金三品,杶、榦、栝、柏,礪、砥、砮、丹,維箘 簬、楛,
漢書地理: 賦上下。 貢羽 旄、齒、革, 金三品,杶、、栝、柏,、砥、砮、丹,惟箘 、楛,
尚書禹貢賦上下。貢羽、毛、齒、革、惟金三品,杶、榦、栝、柏、礪、砥、砮、丹,惟箘、、楛,
拙者改為:其賦上下。其貢羽、旄、齒、革, 金三品,杶、榦、栝、柏,礪、砥、砮、丹,維箘、簬、楛,
---

史記原文:三國致貢其名,包匭菁茅,其篚玄纁 璣組,九江入賜大龜。浮江、沱、、漢,踰于雒,至南河。
漢書地理:三國名,包匭菁茅,厥棐玄纁 璣組,九江納錫大龜。浮江、沱、𤅬、漢,逾洛,至南河。
尚書禹貢:三邦厎名。包匭菁茅;篚玄纁、璣組;九江汭錫大龜。浮江 沱 潛 漢,逾洛,至南河。
拙者改為:三國致貢其名,包匭菁茅,其篚玄纁、璣組,九江入賜大龜。浮於江、沱、潛、漢,逾於洛,至於南河。


荊、河為豫州   伊、洛、瀍、澗既入於河,滎波既都,導荷澤,被孟諸。其土為壤,下土墳壚。
         其田為中上,其賦雜上中。其貢漆、枲、絺、紵,其篚纖絮,錫貢磬錯。浮於洛,達於河。
---

 荊河豫州:伊、、瀍、既入河,滎既都,荷澤,被明都。其土壤,下土墳壚。田中上,賦雜上中。貢漆、、絺、紵,其篚纖絮,錫貢磬錯。浮於,達於河。
---

 荊、河豫州。伊、、瀍、澗既入河,滎、波既荷澤,被盟豬土惟壤,下土墳壚。田中上,賦錯上中。貢漆、枲、絺、紵、,錫貢磬錯。浮洛,入河。
---

 荊河豫州:伊、洛、𤄊、澗既入河,滎波既。導澤,被孟壤,下土墳壚。中上,賦錯上中。貢漆、枲、絺、紵,篚纖,錫貢磬錯。浮洛,達河。
---

史記原文:荊 河豫州:伊、、瀍、既入河,滎 既都,荷澤,被明都。其土 壤,下土墳壚。
漢書地理:荊、河豫州。伊、、瀍、澗既入河,滎、波既荷澤,被盟豬壤,下土墳壚。
尚書禹貢:荊 河豫州:伊、洛、𤄊、澗既入河,滎 波既。導澤,被孟壤,下土墳壚。
拙者改為:荊、河為豫州:伊、洛、瀍、澗既入於河,滎 波既都,導荷澤,被孟諸。其土為壤,下土墳壚。
---

史記原文: 田 中上, 賦雜上中。 貢漆、、絺、紵,其篚纖絮,錫貢磬錯。浮於,達於河。
漢書地理: 田 中上, 賦錯上中。 貢漆、枲、絺、紵、 ,錫貢磬錯。浮洛,入于河。
尚書禹貢中上,賦錯上中。貢漆、枲、絺、紵,篚纖,錫貢磬錯。浮洛,達河。
拙者改為:其田為中上,其賦雜上中。其貢漆、枲、絺、紵,其篚纖絮,錫貢磬錯。浮於洛,達於河。


華陽、黑水為梁州 岷、嶓既藝,沱、潛既導,蔡、蒙旅平,和夷厎績。其土青驪。其田為下上,其賦下中三錯。
         其貢璆、鐵、銀、鏤、砮、磬,熊、羆、狐、貍、織皮。西傾因桓是來,浮於潛,逾於沔,入於渭,亂於河。
---

 華陽黑水梁州:、嶓既,沱、,蔡、蒙旅平,和夷厎績。其土青驪。田下上,賦下中三錯。貢璆、鐵、銀、鏤、砮、磬,熊、羆、狐、貍、織皮。西傾因桓是來,浮潛,踰沔,入渭,亂河。
---

 華陽、黑水梁州。岷、嶓既藝,沱、𤅬,蔡、蒙旅平,和夷厎績。厥土青。田下上,賦下中三錯。貢璆、鐵、銀、鏤、砮、磬,熊、羆、狐、貍、織皮。西頃因桓是,浮𤅬,逾沔,入渭,亂河。
---

 華陽黑水梁州:岷、嶓既藝,沱、潛既,蔡蒙旅平,和夷厎績。土青下上,賦下中三錯。貢璆、鐵、銀、鏤、砮、磬、熊、羆、狐、貍、織皮。西傾因桓是來,浮潛,逾沔,入渭,亂河。
---

史記原文:華陽 黑水梁州:、嶓既,沱、,蔡、蒙旅平,和夷厎績。其土青驪。 田 下上, 賦下中三錯。
漢書地理:華陽、黑水梁州。岷、嶓既藝,沱、𤅬,蔡、蒙旅平,和夷厎績。土青。 田 下上, 賦下中三錯。
尚書禹貢:華陽 黑水梁州:岷、嶓既藝,沱、潛既,蔡 蒙旅平,和夷厎績。土青下上,賦下中三錯。
拙者改為:華陽、黑水為梁州:岷、嶓既藝,沱、潛既導,蔡、蒙旅平,和夷厎績。其土青驪。其田為下上,其賦下中三錯。
---

史記原文: 貢璆、鐵、銀、鏤、砮、磬,熊、羆、狐、貍、織皮。西傾因桓是來,浮潛,踰于沔,入渭,亂河。
漢書地理: 貢璆、鐵、銀、鏤、砮、磬,熊、羆、狐、貍、織皮。西頃因桓是,浮𤅬,逾沔,入渭,亂河。
尚書禹貢貢璆、鐵、銀、鏤、砮、磬、熊、羆、狐、貍、織皮。西傾因桓是來,浮潛,逾沔,入渭,亂河。
拙者改為:其貢璆、鐵、銀、鏤、砮、磬,熊、羆、狐、貍、織皮。西傾因桓是來,浮於潛,逾於沔,入於渭,亂於河。


黑水、西河為雍州 弱水既西,涇屬渭汭;漆、沮既從,灃水攸同。荊、岐既旅,終南、惇物,至於鳥鼠。
         原隰厎績,至於諸野。三危既宅,三苗丕序。其土為黃壤。其田為上上,其賦中下。其貢為璆、琳、琅玕。
         浮於積石,至於龍門西河,會於渭汭。織皮:崑崙、析支、渠搜,西戎即序。
---

 黑水西河雍州:弱水既西,涇屬渭汭。漆、沮既從,灃水同。荊、岐旅,終南、物至鳥鼠。原隰厎績,至于都野。三危既,三苗序。其土黃壤。田上上,賦中下。貢璆、琳、琅玕。浮積石,至龍門西河,會渭汭。織皮昆侖、析支、渠搜,西戎序。
---

 黑水、西河雍州。弱水既西,涇屬渭汭。漆、沮既從,酆水同。荊、岐既旅,終南、惇物,至鳥鼠。原隰厎績,至于豬。三危既宅,三苗丕土黃壤。田上上,賦中下。貢、琳、琅玕。浮積石,至龍門西河,會渭汭。織皮 、析支、渠叟,西戎
---

 黑水西河雍州:弱水既西,涇屬渭汭,漆、沮既從,灃水攸同。荊、岐既旅,終南惇物,至鳥鼠。原隰厎績,至于豬野。三危既宅,三苗丕黃壤,上上,賦中下。球、琳、琅玕。浮積石,至龍門西河,會渭汭。織皮:崑崙、析支、渠搜,西戎
---

史記原文:黑水 西河雍州:弱水既西,涇屬渭汭。漆、沮既從,灃水同。荊、岐旅,終南、物 至鳥鼠。
漢書地理:黑水、西河雍州。弱水既西,涇屬渭汭。漆、沮既從,酆水同。荊、岐既旅,終南、惇物,至鳥鼠。
尚書禹貢:黑水 西河雍州:弱水既西,涇屬渭汭,漆、沮既從,灃水攸同。荊、岐既旅,終南 惇物,至鳥鼠。
拙者改為:黑水、西河為雍州:弱水既西,涇屬渭汭;漆、沮既從,灃水攸同。荊、岐既旅,終南、惇物,至於鳥鼠。
---

史記原文:原隰厎績,至于都野。三危既,三苗序。其土 黃壤。 田 上上, 賦中下。 貢 璆、琳、琅玕。
漢書地理:原隰厎績,至于豬。三危既宅,三苗丕土 黃壤。 田 上上, 賦中下。 貢 、琳、琅玕。
尚書禹貢:原隰厎績,至于豬野。三危既宅,三苗丕黃壤,上上,賦中下。惟球、琳、琅玕。
拙者改為:原隰厎績,至於諸野。三危既宅,三苗丕序。其土為黃壤。其田為上上,其賦中下。其貢為璆、琳、琅玕。
---

史記原文:浮積石,至龍門西河,會渭汭。織皮 昆侖、析支、渠搜,西戎序。
漢書地理:浮積石,至龍門西河,會渭汭。織皮 、析支、渠叟,西戎
尚書禹貢:浮積石,至龍門西河,會渭汭。織皮:崑崙、析支、渠搜,西戎
拙者改為:浮於積石,至於龍門西河,會於渭汭。織皮:崑崙、析支、渠搜,西戎即序。


導九山      汧及岐,至於荊山,逾於河;
         壺口、雷首,至於太岳;
         厎柱、析城,至於王屋;
         太行、恆山,至於碣石,入於海;
         西傾、朱圉、鳥鼠,至於太華;
         熊耳、外方、桐柏,至於陪尾;
         導嶓冢,至於荊山;
         內方,至於大別;
         岷山之陽,至於衡山,過九江,至於敷淺原。
---

 九山:汧及岐至荊山,踰于河;壺口、雷首至柱、析城至王屋;太行、山至碣石,入海;西傾、朱圉、鳥鼠至太華;熊耳、外方、桐柏至于負尾;嶓冢,至荊山;內方至大別;山之陽至 衡山,過九江,至敷淺原。
---

 汧及岐,至荊山,逾河;壺口、雷首,至于大嶽;厎柱、析城,至王屋;太行、恆山,至碣石,入海。西傾、朱圉、鳥鼠,至太華;熊耳、外方、桐柏,至于倍尾。嶓冢,至荊山;內方,至大別;山之陽,至衡山,過九江,至敷淺原。
---

 導及岐,至荊山,逾河。壺口、雷首,至太岳。厎柱、析城,至王屋。太行、恆山,至碣石。入海。西傾、朱圉、鳥鼠,至太華。熊耳、外方、桐柏,至陪尾。

  導嶓冢,至
荊山。內方,至大別。岷山之陽,至衡山,過九江,至敷淺原。
---

史記原文九山:汧及岐 至荊山,踰于河;壺口、雷首 至柱、析城 至王屋;
漢書地理   汧及岐,至荊山,逾河;壺口、雷首,至于大嶽;厎柱、析城,至王屋;
尚書禹貢:導   及岐,至荊山,逾河。壺口、雷首,至太岳。厎柱、析城,至王屋。
拙者改為:導九山:汧及岐,至於荊山,逾於河;壺口、雷首,至於太岳;厎柱、析城,至於王屋;
---

史記原文:太行、山 至碣石,入海;西傾、朱圉、鳥鼠 至太華;熊耳、外方、桐柏 至于負尾;
漢書地理:太行、恆山,至碣石,入海。西傾、朱圉、鳥鼠,至太華;熊耳、外方、桐柏,至于倍尾。
尚書禹貢:太行、恆山,至碣石。入海。西傾、朱圉、鳥鼠,至太華。熊耳、外方、桐柏,至陪尾。
拙者改為:太行、恆山,至於碣石,入於海;西傾、朱圉、鳥鼠,至於太華;熊耳、外方、桐柏,至於陪尾;
---

史記原文嶓冢,至荊山;內方 至大別;山之陽 至 衡山,過九江,至敷淺原。
漢書地理嶓冢,至荊山;內方,至大別;山之陽,至衡山,過九江,至敷淺原。
尚書禹貢:導嶓冢,至荊山。內方,至大別。岷山之陽,至衡山,過九江,至敷淺原。
拙者改為:導嶓冢,至於荊山;內方,至於大別;岷山之陽,至於衡山,過九江,至於敷淺原。


導九川      導弱水 :至於合黎,餘波入於流沙。
         導黑水 :至於三危,入於南海。
         導河積石:至於龍門,南至於華陰,東至於厎柱,又東至於孟津,東過洛汭,至於大邳;北過降水,至於大陸;又北播為
              九河,同為逆河,入於海。
         嶓冢導漾:東流為漢,又東為滄浪之水,過三澨,至於大別,南入於江,東匯澤為彭蠡,東為北江,入於海。
         岷山導江:東別為沱,又東至於醴,過九江,至於東陵,東迆北會於匯,東為中江,入於海。
         導沇水 :東流為濟,入於河,溢為滎,東出於陶丘北,又東至於荷,又東北會於汶,又北東入於海。
         導淮水 :自桐柏,東會於泗、沂,東入於海。
         導渭水 :自鳥鼠同穴,東會於灃,又東會於涇,又東過漆、沮,入於河。
         導洛水 :自熊耳,東北會於澗、瀍,又東會於伊,又東北入於河。
---

 九川:弱水至於合黎,餘波入流沙。黑水,至三危,入南海。河積石,至龍門,南至華陰,東至柱,又東至于盟津,東過汭,至大邳,北過降水,至大陸,北播為九河,同為逆河,入海。嶓冢道瀁,東流為漢,又東為浪之水,過三澨,入大別,南入江,東匯澤為彭蠡,東為北江,入海。江,東別為沱,又東至醴,過九江,至東陵,東迆北會匯,東為中江,入海。沇水,東為濟,入河,為滎,東出陶丘北,又東至荷,又東北會汶,又東北海。淮自桐柏,東會泗、沂,東入海。渭自鳥鼠同穴,東會灃,又東北至于涇,東過漆、沮,入河。道雒自熊耳,東北會、瀍,又東會伊,東北入河。
---

 弱水,至,餘波入流沙。黑水,至三危,入南海。河積石,至龍門,南至華陰,東至厎柱,又東至于盟津,東過洛汭,至,北過降水,至大陸,又北播為九河,同為逆河,入海。嶓冢漾,東流為漢,又東為滄浪之水,過三澨,至大別,南入江,東匯澤為彭蠡,東為北江,入海。江,東別為沱,又東至醴,過九江,至東陵,東迆北會匯,東為中江,入海。沇水,東流為,入河,為滎,東出陶丘北,又東至荷,又東北會於汶,又北東入海。淮自桐柏,東會泗、沂,東入海。渭自鳥鼠同穴,東會于酆,又東至于涇,又東過漆、沮,入河。洛自熊耳,東北會澗、瀍,又東會伊,又東北入河。
---

 導弱水,至合黎,餘波入流沙。導黑水,至三危,入海。導河積石,至龍門,南至華陰,東至厎柱,又東至孟津,東過洛汭,至于大,北過降水,至大陸,又北播為九河,同為逆河,入海。嶓冢導漾,東流為漢,又東為滄浪之水,過三澨,至大別,南入江;東匯澤為彭蠡,東為北江,入海。岷山導江,東別為沱,又東至于澧,過九江,至東陵,東迆北會匯,東為中江,入海。導沇水,東流為濟,入河,溢為滎,東出,又東至于菏,又東北會汶,又北東入海。導淮自桐柏,東會泗、沂,東入海,導渭自鳥鼠同穴,東會灃,又東會涇,又東過漆沮,入河。導洛自熊耳,東北會澗瀍,東會伊,又東北入河。
---

史記原文九川: 弱水 至於合黎,餘波入流沙。黑水,至三危,入南海。河積石,至龍門,南至 華陰,
漢書地理    弱水,至,餘波入流沙。黑水,至三危,入南海。河積石,至龍門,南至華陰,
尚書禹貢:導    弱水,至合黎,餘波入流沙。導黑水,至三危,入南海。導河積石,至龍門,南至華陰,
拙者改為:導九川:導弱水:至於合黎,餘波入於流沙。導黑水:至於三危,入於南海。導河積石:至於龍門,南至於華陰,
---

史記原文:東至 柱,又東至于盟津,東過汭,至大邳,北過降水,至大陸, 北播為九河,同為逆河,入海。
漢書地理:東至厎柱,又東至于盟津,東過洛汭,至,北過降水,至大陸,又北播為九河,同為逆河,入海。
尚書禹貢:東至厎柱,又東至孟津,東過洛汭,至,北過降水,至大陸,又北播為九河,同為逆河,入海。
拙者改為:東至於厎柱,又東至於孟津,東過洛汭 至於大邳,北過降水 至於大陸,又北播為九河,同為逆河,入於海。
---

史記原文:嶓冢道瀁,東流為漢,又東為蒼浪之水,過三澨,入于大別,南入江,東匯澤為彭蠡,東為北江,入海。
漢書地理:嶓冢漾,東流為漢,又東為滄浪之水,過三澨,至大別,南入江,東匯澤為彭蠡,東為北江,入海。
尚書禹貢:嶓冢導漾,東流為漢,又東為滄浪之水,過三澨,至大別,南入江;東匯澤為彭蠡,東為北江,入海。
拙者改為:嶓冢導漾:東流為漢,又東為滄浪之水,過三澨,至於大別,南入於江,東匯澤為彭蠡,東為北江,入於海。
---

史記原文江,東別為沱,又東至醴,過九江,至東陵,東迆北會匯,東為中江,入海。
漢書地理江,東別為沱,又東至醴,過九江,至東陵,東迆北會匯,東為中江,入海。
尚書禹貢:岷山導江,東別為沱,又東至于澧,過九江,至東陵,東迆北會匯,東為中江,入海。
拙者改為:岷山導江:東別為沱,又東至於醴,過九江,至於東陵,東迆北會於匯,東為中江,入於海。
---

史記原文沇水,東 為濟,入河,為滎,東出 陶丘北,又東至荷,又東北會汶,又東北海。
漢書地理沇水,東流為,入河,為滎,東出陶丘北,又東至荷,又東北會於汶,又北東入海。
尚書禹貢:導沇水,東流為濟,入河,溢為滎,東出北,又東至于菏,又東北會汶,又北東入海。
拙者改為:導沇水:東流為濟,入於河,溢為滎,東出於陶丘北,又東至於荷,又東北會於汶,又北東入於海。
---

史記原文淮  自桐柏,東會泗、沂,東入海。渭  自鳥鼠同穴,東會灃,又東北至于涇, 東過漆、沮,入河。
漢書地理淮  自桐柏,東會泗、沂,東入海。渭  自鳥鼠同穴,東會于酆,又東 至于涇,又東過漆、沮,入河。
尚書禹貢:導淮  自桐柏,東會泗、沂,東入海,導渭  自鳥鼠同穴,東會灃,又東 會涇,又東過漆 沮,入河。
拙者改為:導淮水:自桐柏,東會於泗、沂,東入於海。導渭水:自鳥鼠同穴,東會於灃,又東 會於涇,又東過漆、沮,入於河。
---

史記原文道雒  自熊耳,東北會、瀍,又東會伊, 東北入河。
漢書地理洛  自熊耳,東北會澗、瀍,又東會伊,又東北入河。
尚書禹貢:導洛  自熊耳,東北會澗 瀍, 東會伊,又東北入河。
拙者改為:導洛水:自熊耳,東北會於澗、瀍,又東會於伊,又東北入於河。


於是九州攸同,四奧既居,九山刊旅,九川滌原,九澤既陂,四海會同。六府甚修,眾土交正,致慎財賦,咸則三壤成賦。中國賜土姓:「祗台德先,不距朕行。」
---

 於是九州攸同,四奧既居,九山旅,九川滌原,九澤既陂,四海會同。六府甚土交正,致慎財賦,咸則三壤成賦。中國賜土姓:「祗台德先,不距朕行。」
---

 九州同,四奧既,九山旅,九川滌原,九澤既陂,四海會同。六府修,土交正,厎慎財賦,咸則三壤,成賦中國。土姓:「祗台德先,不距朕行。」
---

 九州攸同,四。九山刊旅,九川滌,九澤既陂,四海會同。六府修,土交正,厎慎財賦;咸則三壤成賦。中邦土姓,祗台德先;不距朕行。
---

史記原文:於是九州攸同,四奧既居,九山旅,九川滌原,九澤既陂,四海會同。六府甚
漢書地理:  九州同,四奧既,九山旅,九川滌原,九澤既陂,四海會同。六府修,
尚書禹貢:  九州攸同,四。九山刊旅,九川滌,九澤既陂,四海會同。六府修,
拙者改為:於是九州攸同,四奧既居,九山刊旅,九川滌原,九澤既陂,四海會同。六府甚修,
----

史記原文土交正,致慎財賦,咸則三壤 成賦。中國 土姓:「祗台德先,不距朕行。」
漢書地理土交正,慎財賦,咸則三壤,成賦 中國。土姓:「祗台德先,不距朕行。」
尚書禹貢土交正,慎財賦;咸則三壤 成賦。中邦 土姓, 祗台德先;不距朕行。
拙者改為:眾土交正,致慎財賦,咸則三壤 成賦。中國 賜土姓:「祗台德先,不距朕行。」


 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:百里賦納總,二百里納銍,三百里納秸服,四百里粟,五百里米。

# 甸服外五百里侯服:百里采,二百里任國,三百里諸侯。
# 侯服外五百里綏服:三百里揆文教,二百里奮武衛。
# 綏服外五百里要服:三百里夷,二百里蔡。
# 要服外五百里荒服:三百里蠻,二百里流。
---

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:百里賦納,二百里納銍,三百里納秸服,四百里粟,五百里米。甸服外五百里侯服:百里采,二百里任國,三百里諸侯。侯服外五百里綏服:三百里揆文教,二百里奮武。綏服外五百里要服:三百里夷,二百里蔡。要服外五百里荒服:三百里蠻,二百里流。
---

 五百里甸服:百里賦總,二百里銍,三百里內戛服,四百里粟,五百里米。五百里侯服:百里采,二百里男國,三百里諸侯。五百里綏服:三百里揆文教,二百里奮武。五百里要服:三百里夷,二百里蔡。五百里荒服:三百里蠻,二百里流。
---

 五百里甸服:百里賦納總,二百里納銍,三百里納秸服,四百里粟,五百里米。五百里侯服:百里采,二百里男邦,三百里諸侯。五百里綏服:三百里揆文教,二百里奮武。五百里要服:三百里夷,二百里蔡。五百里荒服:三百里蠻,二百里流。
---

史記原文: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:百里賦納,二百里納銍,三百里納秸服,四百里粟,五百里米。
漢書地理:       五百里甸服:百里賦總,二百里銍,三百里內戛服,四百里粟,五百里米。
尚書禹貢:       五百里甸服:百里賦納總,二百里納銍,三百里納秸服,四百里粟,五百里米。
拙者改為: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:百里賦納總,二百里納銍,三百里納秸服,四百里粟,五百里米。
---

史記原文:甸服外五百里侯服:百里采,二百里任國,三百里諸侯。侯服外五百里綏服:三百里揆文教,二百里奮武
漢書地理:   五百里侯服:百里采,二百里男國,三百里諸侯。   五百里綏服:三百里揆文教,二百里奮武
尚書禹貢:   五百里侯服:百里采,二百里男邦,三百里諸侯。   五百里綏服:三百里揆文教,二百里奮武
拙者改為:甸服外五百里侯服:百里采,二百里任國,三百里諸侯。侯服外五百里綏服:三百里揆文教,二百里奮武衛。
---

史記原文:綏服外五百里要服:三百里夷,二百里蔡。要服外五百里荒服:三百里蠻,二百里流。
漢書地理:   五百里要服:三百里夷,二百里蔡。   五百里荒服:三百里蠻,二百里流。
尚書禹貢:   五百里要服:三百里夷,二百里蔡。   五百里荒服:三百里蠻,二百里流。
拙者改為:綏服外五百里要服:三百里夷,二百里蔡。要服外五百里荒服:三百里蠻,二百里流。


  東漸於海,西被於流沙,朔、南暨:聲教訖於四海。於是帝賜禹玄圭,以告成功於天下,天下於是太平治。
---

 東漸海,西被流沙,朔、南暨:聲教訖四海。於是帝禹玄圭,以告成功天下。天下於是太平治。
---

 東漸海,西被流沙,朔、南,聲教訖四海。禹玄圭,告厥成功。
---

 東漸海,西被流沙;朔南暨聲教,訖四海。禹玄圭,告厥成功。
---

史記原文:東漸海,西被流沙,朔、南暨:聲教 訖四海。於是帝禹玄圭,以告成功天下。天下於是太平治。
漢書地理:東漸海,西被流沙,朔、南,聲教 訖四海。   禹玄圭,告厥成功。
尚書禹貢:東漸海,西被流沙;朔 南暨 聲教,訖四海。   禹玄圭,告厥成功。
拙者改為:東漸於海,西被於流沙,朔、南暨:聲教 訖於四海。於是帝賜禹玄圭,以告成功於天下,天下於是太平治。


  皋陶作士以理民。帝舜朝,禹、伯夷、皋陶相與語帝前。皋陶述其謀曰:「信其道德,謀明輔和。」禹曰:「然,如何?」

皋陶曰:「於!慎其身修,思長,敦序九族,眾明高翼,近可遠,在茲。」禹拜美言,曰然。
皋陶曰:「於!在知人,在安民。」

禹 曰:「吁!皆若是,惟帝其難之!」
    「知人則智,能官人;能安民則惠,黎民懷之。能智能惠,何憂乎驩兜?何遷乎有苗?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!」

皋陶曰:「然,於!亦行有九德,亦言其有德。」乃言曰「始事事。」禹曰:「何?」皋陶曰:
    「寬而栗,柔而立,愿而恭,治而敬,擾而毅,直而溫,簡而廉,剛而實,強而義,彰其有常,吉哉!」
    「日宣三德,夙夜翊明有家。日嚴振敬六德,亮采有國。翕受普施,九德咸事,俊乂在官,百僚師師,百工惟時。」
    「毋教邪淫奇謀。非其人居其官,是謂亂天事。天討有罪,五刑五用哉。吾言厎可行乎?」

禹 曰:「汝言致可績行。」皋陶曰:「余未有知,思贊道哉。」
---

 皋陶作士以理民。帝舜朝,禹、伯夷、皋陶相與語帝前。皋陶述其謀曰:「信其道德,謀明輔和。」禹曰:「然,如何?」皋陶曰:「於!慎其身,思長,敦序九族,明高翼,近可遠在已。」禹拜美言,曰:「然。」皋陶曰:「於!在知人,在安民。」禹曰:「吁!皆若是,惟帝其難之。知人則智,能官人;能安民則惠,黎民懷之。能知能惠,何憂乎驩兜,何遷乎有苗,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?」皋陶曰:「然,於!亦行有九德,亦言其有德。」乃言曰:「始事事,寬而栗,柔而立,愿而共,治而敬,擾而毅,直而溫,簡而廉,剛而實,而義,章其有常,吉哉。日宣三德,夜翊明有家。日嚴振敬六德,亮采有國。翕受普施,九德咸事,俊乂在官,百吏肅謹。毋教邪淫奇謀。非其人居其官,是謂亂天事。天討有,五刑五用哉。吾言厎可行乎?」禹曰:「言致可績行。」皋陶曰:「余未有知,思贊道哉。」
---

 曰若稽古陶。曰:「允迪厥德,謨明弼諧。」禹曰:「俞,如何?」

陶曰:「都!慎厥身修,思永。惇九族,庶明勵翼,邇可遠,在茲。禹拜昌言曰:「俞。」
陶曰:「都!在知人,在安民。」
禹 曰:「吁!咸若時,惟帝其難之。知人則哲,能官人;安民則惠,黎民懷之。」
    「能哲而惠,何憂乎驩兜?何遷乎有苗?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?」

陶曰:「都!亦行有九德,亦言其人有德,乃言曰:載采采。」禹曰:「何?」
陶曰:「寬而栗,柔而立,愿而恭,亂而敬,擾而毅,直而溫,簡而廉,剛而塞,彊而義;彰厥有常.吉哉。」
    「日宣三德,夙夜浚明有家;日嚴祗敬六德,亮采有邦。翕受敷施,九德咸事;俊乂在官,百僚師師,百工惟時。」
    「撫于五辰,庶績其凝。無教逸欲有邦,兢兢業業,一日二日萬幾。無曠庶官,天工人其代之。」
    「天
有典,我五典五惇哉;天秩有禮,自我五禮有庸哉,同寅協恭,和衷哉。」
    「天命有德,五服五章哉;天討有罪,五刑五用哉。政事懋哉懋哉。」
    「天聰明,自我民聰明;天明畏,自我民明威。達于上下,敬哉有土!」

陶曰:「朕言惠可厎行?」禹曰:「俞,乃言厎可績。」
陶曰:「予未有知,思曰贊贊襄哉。」
---

史記原文:皋陶作士以理民。帝舜朝,禹、伯夷、皋陶相與語帝前。皋陶述其謀曰:「信其道德,謀明輔和。」禹曰:「然,如何?」
尚書皋陶:曰若稽古陶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曰:「允迪厥德,謨明弼諧。」禹曰:「俞,如何?」
拙者改為:皋陶作士以理民。帝舜朝,禹、伯夷、皋陶相與語帝前。皋陶述其謀曰:「信其道德,謀明輔和。」禹曰:「然,如何?」
---

史記原文:皋陶曰:「於!慎其身脩,思長,敦序九族,眾明高翼,近可遠 在已。」禹拜美言,曰:「然。」
尚書皋陶陶曰:「都!慎厥身修,思永。惇九族,庶明勵翼,邇可遠,在茲。 禹拜昌言 曰:「俞。」
拙者改為:皋陶曰:「於!慎其身修,思長,敦序九族,眾明高翼,近可遠,在茲。」禹拜美言,曰  然。 
---

史記原文:皋陶曰:「於!在知人,在安民。」禹曰:「吁!皆若是,惟帝其難之。 
尚書皋陶陶曰:「都!在知人,在安民。」禹曰:「吁!咸若時,惟帝其難之。 
拙者改為:皋陶曰:「於!在知人,在安民。」禹曰:「吁!皆若是,惟帝其難之!」
---

史記原文: 知人則智,能官人;能安民則惠,黎民懷之。  能知能惠,何憂乎驩兜,何遷乎有苗,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?」
尚書皋陶: 知人則哲,能官人; 安民則惠,黎民懷之。」「能哲而惠,何憂乎驩兜?何遷乎有苗?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?」
拙者改為:「知人則智,能官人;能安民則惠,黎民懷之。  能智能惠,何憂乎驩兜?何遷乎有苗?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!」
---

史記原文:皋陶曰:「然,於!亦行有九德,亦言其 有德。」乃言曰:「始事事,
尚書皋陶陶曰:「都!  亦行有九德,亦言其人有德, 乃言曰: 載采采。」禹曰:「何?」陶曰:
拙者改為:皋陶曰:「然,於!亦行有九德,亦言其 有德。」乃言曰 「始事事。」禹曰:「何?」皋陶曰:
---

史記原文: 寬而栗,柔而立,愿而共,治而敬,擾而毅,直而溫,簡而廉,剛而實,彊而義,章其有常,吉哉。
尚書皋陶:「寬而栗,柔而立,愿而恭,亂而敬,擾而毅,直而溫,簡而廉,剛而塞,彊而義;彰厥有常.吉哉。」
拙者改為:「寬而栗,柔而立,愿而恭,治而敬,擾而毅,直而溫,簡而廉,剛而實,強而義,彰其有常,吉哉!」
---

史記原文: 日宣三德,蚤夜翊明有家。日嚴振敬六德,亮采有國。翕受普施,九德咸事,俊乂在官,百吏肅謹。
尚書皋陶:「日宣三德,夙夜浚明有家;日嚴祗敬六德,亮采有邦。翕受敷施,九德咸事;俊乂在官,百僚師師,百工惟時。」
拙者改為:「日宣三德,夙夜翊明有家。日嚴振敬六德,亮采有國。翕受普施,九德咸事,俊乂在官,百僚師師,百工惟時。」
---

史記原文:詳如上文。
尚書皋陶:詳如上文。
拙者備註鄙人淺陋,尚知藏拙;謹錄原文,以待來者。


  帝舜謂禹曰:「來,禹!汝亦暢言。」禹拜曰:「於,帝!余何言?余思日孜孜!」皋陶曰:「何謂孜孜?」禹曰:

    「洪水滔天,浩浩懷山襄陵,下民皆服於水。余陸行乘車,水行乘舟,泥行乘橇,山行乘輂,行山刊木。與益予眾庶稻鮮食。余決九
  川,致四海;濬畎澮,致之川。與稷予眾庶難得之食。食少,調有餘補不足;徙居,眾民乃定,萬國為治!」

皋陶曰:「然,此而美也!」
---

 帝舜謂禹曰:「言。」禹拜曰:「於,何言!思日孳孳。」皋陶難禹曰:「何謂孳孳?」禹曰:「水滔天,浩浩懷山襄陵,下民皆服於水。陸行乘車,水行乘舟,泥行乘橇,山行乘,行山木。與益予庶稻鮮食。以決九川致四海,畎澮致之川。與稷予庶難得之食。食少,調有餘補不足,徙居。民乃定,萬國為治。」皋陶曰:「然,此而美也。」
---

 帝曰:「來,禹!汝亦言。」禹拜曰:「都,帝!何言?思日孜孜。」陶曰:「吁!如何?」

  禹曰:「洪水滔天,浩浩懷山襄陵;下民昏墊。
乘四載,隨山刊木,暨益庶鮮食。決九川,四海;濬畎澮,川。暨稷播食。鮮食,懋遷有無居。民乃,萬邦作乂。」陶曰:「俞,師汝昌言。」
---

史記原文:帝舜謂禹曰:「    女亦言。」禹拜曰:「於,  何言!思日孳孳。」皋陶難禹曰:「何謂孳孳?」
尚書皋陶:帝   曰:「來,禹!汝亦言。」禹拜曰:「都,帝!何言?思日孜孜。」陶  曰:「吁!如何?」
拙者改為:帝舜謂禹曰:「來,禹!汝亦暢言。」禹拜曰:「於,帝!余何言?余思日孜孜!」皋陶  曰:「何謂孜孜?」
---

史記原文:禹曰:「水滔天,浩浩懷山襄陵,下民皆服於水。陸行乘車,水行乘舟,泥行乘橇,山行乘,行山木。
尚書皋陶:禹曰:「洪水滔天,浩浩懷山襄陵;下民昏墊  。乘四載,                隨山刊木,
拙者改為:禹曰:「洪水滔天,浩浩懷山襄陵,下民皆服於水。余陸行乘車,水行乘舟,泥行乘橇,山行乘輂,行山刊木。
---

史記原文:與益予庶稻鮮食。決九川 致四海,畎澮 致之川。與稷予庶難得之食。
尚書皋陶益 庶 鮮食。決九川,四海;濬畎澮, 川。暨稷播  食。
拙者改為:與益予眾庶稻鮮食。余決九川,致四海;濬畎澮,致之川。與稷予眾庶難得之食。
---

史記原文:食少,調有餘補不足,徙居。民乃定,萬國為治。」皋陶曰:「然,此而美也。」
尚書皋陶:鮮食,懋遷有無   居。民乃,萬邦作乂。」陶曰:「俞,師汝昌言。」
拙者改為:食少,調有餘補不足;徙居,眾民乃定,萬國為治!」皋陶曰:「然,此而美也!」


禹曰:「於,帝!慎乃在位,安爾止。輔德,天下大應。清意以昭待上帝命,天其重命用休。」

帝曰:「吁,臣哉,臣哉!臣作朕股肱耳目。余欲左右有民,汝輔之。」
   「余欲觀古人之象。日月星辰,作文繡服色,汝明之。」
   「余欲聞六律五聲八音,來始滑,以出入五言,汝聽。」
   「余即辟,汝匡拂余。汝無面諛。退而謗余。敬四輔臣。諸眾讒嬖臣,君德誠施皆清矣。」

禹曰:「然。帝即不時,布同善惡則無功。」
---

 禹曰:「於,帝!慎乃在位,安爾止。輔德,天下大應。清意以昭待上帝命,天其重命用休。」帝曰:「吁,臣哉,臣哉!臣作朕股肱耳目。欲左右有民,輔之。余欲觀古人之象。日月星辰,作文繡服色,明之。欲聞六律五聲八音,來始滑,以出入五言,聽。辟,匡拂無面諛。退而謗。敬四輔臣。諸讒嬖臣,君德誠施皆清矣。」禹曰:「然。帝不時,布同善惡則功。」
---



禹曰:「都,帝!慎乃在位。」帝曰:「俞。」
禹曰:「安汝止,惟幾,惟康,其弼直;惟動丕應。徯志以昭受上帝,天其申命用休。」

帝曰:「吁!臣哉鄰哉!鄰哉臣哉!」禹曰:「俞。」
帝曰:「臣作朕股肱耳目:予欲左右有民,汝翼;予欲宣力四方,汝為;」
   「予欲觀古人之象:日月星辰、山、龍、華蟲,作會;宗彝、藻、火、粉米、黼、黻、絺、繡,以五采彰施于五色,作服,汝明;」
   「予欲聞六律、五聲、八音,在治忽,以出納五言,汝聽。」
   「予違,汝弼,汝無面從,退有後言。」
   「欽四鄰,庶頑讒說,若不在時,侯以明之,撻以記之;書用識哉,欲並生哉。工以納言,時而颺之;格則承之庸之,否則威之。」

禹曰:「俞哉,帝!光天之下,至于海隅蒼生,萬邦黎獻,共惟帝臣,惟帝時舉。」
   「敷納以言,明庶以功,車服以庸。誰敢不讓,敢不敬應?帝不時敷,同日奏、罔功。」
---

史記原文:詳如上文。
尚書皋陶:詳如上文。
拙者備註鄙人淺陋,尚知藏拙;謹錄原文,以待來者。


帝曰:「無若丹朱傲,惟慢遊是好;傲謔是作,無晝夜頟頟;無水行舟,荒淫於家,因絕其嗣!」
禹曰:「余傷如是。余娶於塗山,辛壬癸甲(生啟),啟呱呱而泣,余不子,以故能成水土功。」
   「輔成五服,至於五千里,州十有二師,外薄四海,咸建五長,各導有功。苗頑不就善,帝其念哉!」
帝曰:「導吾德,乃汝功序之也。」
---

 帝曰:「若丹朱傲,慢游是好,水行舟,朋淫家,用絕其世。不能順是。」禹曰:「娶塗山,辛壬癸甲,生啟不子,以故能成水土功。輔成五服,至五千里,州十二師,外薄四海,咸建五長,各道有功。苗頑不,帝其念哉。」帝曰:「吾德,乃功序之也。」
---

 帝曰:「無若丹朱傲,惟慢遊是好,敖虐是作,晝夜頟頟水行舟,家,用殄厥世。」禹曰:「創若時。娶塗山,辛壬癸甲;啟呱呱而泣,予弗子,惟荒度土功。成五服,至五千;州十有二師;外薄四海,咸建五長。各有功,苗頑。帝其念哉。」帝曰:「迪朕德,時乃功惟
---

史記原文:帝曰:「若丹朱傲,是好,           水行舟,家,絕其
尚書皋陶:帝曰:「無若丹朱傲,惟慢遊是好,敖虐是作,晝夜頟頟水行舟,家,用殄厥世。」
拙者改為:帝曰:「無若丹朱傲,惟慢遊是好;傲謔是作,無晝夜頟頟;無水行舟,荒淫於家,因絕其嗣!」
---

史記原文:    不能順是。」禹曰:「娶 塗山,辛壬癸甲,生啟        不子,以故能成水土功。
尚書皋陶:禹曰:「創若時 。      娶塗山,辛壬癸甲;    啟呱呱而泣,予弗子,  惟荒度土功。
拙者改為:禹曰:「余傷如是 。     余娶於塗山,辛壬癸甲(生啟),啟呱呱而泣,余不子,以故能成水土功。」
---

史記原文: 輔成五服,至五千里,州十 二師,外薄四海,咸建五長,各有功。苗頑不,帝其念哉。」
尚書皋陶: 成五服,至五千 ;州十有二師;外薄四海,咸建五長。各有功,苗頑。帝其念哉。」
拙者改為:「輔成五服,至於五千里,州十有二師,外薄四海,咸建五長,各導有功。苗頑不就善,帝其念哉!」
---

史記原文:帝曰:「吾德,乃功序之也。」
尚書皋陶:帝曰:「迪朕德,時乃功惟。」
拙者改為:帝曰:「導吾德,乃汝功序之也。」


 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,令民皆則禹。不如言,刑從之。舜德大明。
---
 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,令民皆則禹。不如言,刑從之。舜德大明。


  於是夔行樂,祖考至,群后相讓,鳥獸翔舞,簫韶九成,鳳凰來儀,百獸率舞,百官信諧。

  帝用此作歌曰:「敕天之命,維時維幾。」乃歌曰:「股肱喜哉!元首起哉!百工熙哉!」皋陶拜手稽首颺言曰:「念哉!率為興事,慎乃憲,欽哉!屢省乃成,欽哉!」乃更為歌曰:「元首明哉:股肱良哉!庶事康哉!」又歌曰:「元首叢脞哉:股肱惰哉!萬事墮哉!」帝拜曰:「然,往欽哉!」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,為山川神主。
---

 於是夔行樂,祖考至,后相讓,鳥獸翔舞,簫韶九成,鳳來儀,百獸率舞,百官信諧。帝用此作歌曰:「天之命,維時維幾。」乃歌曰:「股肱喜哉,元首起哉,百工熙哉!」皋陶拜手稽首言曰:「念哉,率為興事,慎乃憲,敬哉!」乃更為歌曰:「元首明哉,股肱良哉,庶事康哉!」又歌曰:「元首叢脞哉,股肱惰哉,萬事墮哉!」帝拜曰:「然,往欽哉!」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,為山川神主。
---

 夔曰:「擊鳴球,搏拊琴瑟以詠,祖考來格;虞賓在位.后德讓。下管鼓,合止柷敔,笙鏞以間;鳥獸蹌蹌。簫韶九成,鳳凰來儀。」夔曰:「於!擊石拊石,百獸率舞,庶尹允諧。」

  帝庸作歌曰:「
天之命,惟時惟幾。」乃歌曰:「股肱喜哉,元首起哉!百工熙哉。」陶拜手稽首,颺言曰:「念哉!率作興事,慎乃憲,欽哉!屢省乃成,欽哉!」乃賡載歌曰:「元首明哉,股肱良哉,庶事康哉!」又歌曰:「元首叢脞哉,股肱惰哉,萬事墮哉!」帝拜曰:「,往欽哉!」
---

史記原文:帝用此作歌曰:「天之命,維時維幾。」乃歌曰:「股肱喜哉,元首起哉,百工熙哉!」
尚書皋陶:帝庸 作歌曰:「天之命,惟時惟幾。」乃歌曰:「股肱喜哉,元首起哉!百工熙哉。」
拙者改為:帝用此作歌曰:「敕天之命,維時維幾。」乃歌曰:「股肱喜哉!元首起哉!百工熙哉!」
---

史記原文:皋陶拜手稽首 言曰:「念哉,率為興事,慎乃憲,敬哉!        」
尚書皋陶陶拜手稽首,颺言曰:「念哉!率作興事,慎乃憲,欽哉!屢省乃成,欽哉!」
拙者改為:皋陶拜手稽首 颺言曰:「念哉!率為興事,慎乃憲,欽哉!屢省乃成,欽哉!」
---

史記原文:乃更為歌曰:「元首明哉,股肱良哉,庶事康哉!」又歌曰:「元首叢脞哉,股肱惰哉,萬事墮哉!」
尚書皋陶:乃賡載歌曰:「元首明哉,股肱良哉,庶事康哉!」又歌曰:「元首叢脞哉,股肱惰哉,萬事墮哉!」
拙者改為:乃更為歌曰:「元首明哉:股肱良哉!庶事康哉!」又歌曰:「元首叢脞哉:股肱惰哉!萬事墮哉!」
---

史記原文:帝拜曰:「然,往欽哉!」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,為山川神主。
尚書皋陶:帝拜曰:「,往欽哉!」
拙者改為:帝拜曰:「然,往欽哉!」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,為山川神主。


  帝舜薦禹於天,為嗣。十七年而帝舜崩。三年喪畢,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。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,禹於是遂即天子位,南面朝天下,國號曰夏后,姓姒氏。
---
  帝舜薦禹於天,為嗣。十七年而帝舜崩。三年喪畢,禹辭
舜之子商均於陽城。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。禹於是遂天子位,南面朝天下,國號曰夏后,姓姒氏。


 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,且授政焉,而皋陶卒。封皋陶之後於英、六,或在許。而後舉益,任之政。
---
 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,且授政焉,而皋陶卒。封皋陶之後於英、六,或在許。而
舉益,任之政。


  十年,帝禹東巡狩,至於會稽而崩。以天下授益。三年之喪畢,益讓帝禹之子啟,而避居箕山之陽。禹子啟賢,天下屬意焉。及禹崩,雖授益,益之佐禹日淺,天下未洽。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,曰「吾君帝禹之子也」。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,是為夏后帝啟。
---
  十年,帝禹東巡狩,至
會稽而崩。以天下授益。三年之喪畢,益讓帝禹之子啟,而居箕山之陽。禹子啟賢,天下屬意焉。及禹崩,雖授益,益之佐禹日淺,天下未洽。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,曰「吾君帝禹之子也」。於是啟遂天子之位,是為夏后帝啟。


  夏后帝啟,禹之子,其母塗山氏之女也。

  有扈氏不服,啟伐之,大戰於甘。將戰,作甘誓,乃召六卿申之。啟曰:

    「嗟!六事之人,余誓告汝:有扈氏威侮五行、怠棄三正;天用勦絕其命,今余惟恭行天之罰!」

    「左不攻於左,汝不恭命!右不攻於右,汝不恭命!御非其馬之正,汝不恭命!用命,賞於祖;不用命,戮於社;余則孥戮汝!」

遂滅有扈氏。天下咸朝。
---

 夏后帝啟,禹之子,其母塗山氏之女也。

  有扈氏不服,啟伐之,大戰於甘。將戰,作甘誓,乃召六卿申之。啟曰:「嗟!六事之人,
誓告:有扈氏威侮五行,怠棄三正,天用勦絕其命。今予維共行天之罰。左不攻左,右不攻右,命。御非其馬之命。用命,賞祖;不用命,僇于社,帑僇女。」遂滅有扈氏。天下咸朝。
---

 大戰甘,乃召六卿。

  王曰:「嗟!六事之人,
誓告汝。有扈氏威侮五行,怠棄三正。天用勦絕其命,今惟恭行天之罰。左不攻左,汝不恭命;右不攻右,汝不恭命;御非其馬之正,汝不恭命。用命,賞祖;用命,戮社;則孥戮汝!
---

史記原文:有扈氏不服,啟伐之,大戰於甘。將戰,作甘誓,乃召六卿申之。
尚書甘誓:          大戰甘,       乃召六卿  。
拙者改為:有扈氏不服,啟伐之,大戰於甘。將戰,作甘誓,乃召六卿申之。
---

史記原文:啟曰:「嗟!六事之人,誓告:有扈氏威侮五行,怠棄三正,天用勦絕其命。今予維共行天之罰。
尚書甘誓:王曰:「嗟!六事之人,誓告汝。有扈氏威侮五行,怠棄三正。天用勦絕其命,今惟恭行天之罰。
拙者改為:啟曰:「嗟!六事之人,余誓告汝:有扈氏威侮五行、怠棄三正;天用勦絕其命,今余惟恭行天之罰!」
---

史記原文:左不攻左,     右不攻右,命。御非其馬之命。用命,賞祖;不用命,僇于社,帑僇女
尚書甘誓:左不攻左,汝不恭命;右不攻右,汝不恭命;御非其馬之正,汝不恭命。用命,賞祖;用命,戮社;則孥戮汝!
拙者改為:左不攻於左,汝不恭命!右不攻於右,汝不恭命!御非其馬之正,汝不恭命!用命,賞於祖;不用命,戮於社;余則孥戮汝!


  夏后帝啟崩,子帝太康立。帝太康失國,昆弟五人,須於洛汭,作五子之歌。
---
  夏后帝啟崩,子帝太康立。帝太康失國,昆弟五人,須
洛汭,作五子之歌。


  太康崩,弟中康立,是為帝中康。帝中康時,羲、和湎淫,廢時亂日;胤往征之,作胤征。
---
  太康崩,弟中康立,是為帝中康。帝中康時,羲、和湎淫,廢時亂日。胤往征之,作胤征。


  中康崩,子帝相立;帝相崩,子帝少康立;帝少康崩,子帝予立;帝予崩,子帝槐立;帝槐崩,子帝芒立;帝芒崩,子帝泄立;帝泄崩,子帝不降立;帝不降崩,弟帝扃立;帝扃崩,子帝廑立;帝廑崩,立帝不降之子孔甲,是為帝孔甲。

  帝孔甲立,好方鬼神,事淫亂。夏后氏德衰,諸侯叛之。天降龍二,有雌雄,孔甲不能飼,未得豢龍氏。陶唐既衰,其後有劉累,學擾龍於豢龍氏,以事孔甲。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,受豕韋之後。龍一雌死,以食夏后。夏后使求,懼而遷去。
---
  中康崩,子帝相立。帝相崩,子帝少康立。帝少康崩,子帝予立。帝予崩,子帝槐立。帝槐崩,子帝芒立。帝芒崩,子帝泄立。帝泄崩,子帝不降立。帝不降崩,弟帝扃立。帝扃崩,子帝
立。帝崩,立帝不降之子孔甲,是為帝孔甲。帝孔甲立,好方鬼神,事淫亂。夏后氏德衰,諸侯之。天降龍二,有雌雄,孔甲不能,未得豢龍氏。陶唐既衰,其有劉累,學擾龍豢龍氏,以事孔甲。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,受豕韋之後。龍一雌死,以食夏后。夏后使求,懼而遷去。


  孔甲崩,子帝皋立;帝皋崩,子帝發立;帝發崩,子帝履癸立,是為桀。帝桀之時(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叛夏)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,百姓弗堪。乃召湯而囚之夏臺(已而釋之)。湯修德,諸侯皆歸湯,湯遂率兵以伐夏桀。桀走鳴條,遂放而死。桀謂人曰:「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,使至此。」湯乃踐天子位,代夏朝天下。湯封夏之後,至周封於杞也。
---
  孔甲崩,子帝皋立。帝皋崩,子帝發立。帝發崩,子帝履癸立,是為桀。帝桀之時,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
夏,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,百姓弗堪。召湯而囚之夏臺,已而釋之。湯修德,諸侯皆歸湯,湯遂率兵以伐夏桀。桀走鳴條,遂放而死。桀謂人曰:「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,使至此。」湯乃踐天子位,代夏朝天下。湯封夏之後,至周封於杞也。


  太史公曰:禹為姒姓,其後分封,用國為姓,故有夏后氏、有扈氏、有男氏、斟尋氏、彤城氏、褒氏、費氏、杞氏、繒氏、辛氏、冥氏、斟戈氏。孔子正夏時,學者多傳夏小正云。自虞、夏時,貢賦備矣。或言禹會諸侯江南,計功而崩(因葬焉)命曰會稽。會稽者,會計也。
---
  太史公曰:禹為姒姓,其後分封,用國為姓,故有夏后氏、有扈氏、有男氏、斟尋氏、彤城氏、
氏、費氏、杞氏、繒氏、辛氏、冥氏、斟戈氏。孔子正夏時,學者多傳夏小正云。自虞、夏時,貢賦備矣。或言禹會諸侯江南,計功而崩,因葬焉,命曰會稽。會稽者,會計也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以待來者 的頭像
    以待來者

    以待來者

    以待來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